2012年游客随笔

 

在华人资讯网上看了广告,选了波兰华沙的“波华旅行社”作为我们这次欧洲游的合作伙伴。感谢“波华旅行社”在这次旅行中的贴心安排,吃.住.行.导游一一周到,服务诚信.

欧洲行

 

终于等到老公退休,两人同去欧洲旅行。我们选了一个上海最热的季节,到与上海温度落差10°左右的欧洲度夏。只想在异国他乡浪漫潇洒休闲游一回欧洲,实现藏在心底的多年梦想。

7月我们从浦东机场出发到德国法兰克福转机,落脚波兰。

本次旅游来回机票选择的是德国汉莎航空。也第一次领教了德国人办事的严谨和周到。

举例1、出国签证送进去已经半个月了,一直没有消息,不知道签证是否成功。眼看预定机票日期快到了,真是急死人了。试着和汉莎航空驻上海公司联系,把情况一一说明,汉莎航空服务态度特别好并且提出解决方案,“只要是你的乘机预定期还没有拿到签证就提早一天告诉我们,不用退票,我们就帮助你把机票日期三天三天往后移,不会耽误你乘机”。一颗心总算落地。

举例2. 9月,我们返回中国到华沙机场领票的时候,发现和我们预定的机票转机地点有差异。(我们预定的是从华沙到法兰克福转机再到上海)给我们机票是从华沙到墨尼黑转机到上海。拿到机票我们有点晕,我们俩不会德语,到了墨尼黑万一有点情况怎么办?我们与柜台理论,柜台小姐把我们带到汉莎航空专柜后解释与我们听。原因是法兰克福机场工人正在闹罢工,你们如果到了法兰克福也走不了,所以航空公司特意事先为我们安排了从墨尼黑转机到上海这条路线。还比原来提早了1小时到了上海。

举例3.上机后,航空小姐的职业微笑一直挂在脸上,还没有飞行的时候,小姐手里的托盘里放了一些小智力玩具,一一送给孩子们,使热闹的过道里很快安静下来。这个办法挺好。

举例4. 送餐前每个人发了一张中英文餐单,方便了顾客,也方便了送餐的速度。要不然碰到我们这种语言交流有困难的顾客,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呢。

遗憾:飞机上小电视放映没有中文。

 

欧洲行之一----波罗的海三国游

游爱沙尼亚-----塔林

当天温度13°—20°,在7月早上出门还会感到凉飕飕的,在短袖外面加了一件长袖又加了一件外套,带上围脖,在上海想来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塔林三面环水,风景秀丽古朴,是北欧唯一保持着中世纪风貌和格调的一座城市。到塔林游览,分为新城和老城,老城则又被分为上城和下城,上城是上流社会、宗教阶层和封建权贵的聚集地,著名城堡托姆别阿就坐落在上城。下城是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居住地,错落的城市文化,构成塔林多元化的人文景致。有十三世纪丹麦国王所建立的中世纪城堡群,这里古老的中世纪建筑林立,并且可以眺望芬兰湾及塔林市区景色。

我们走在不平整的弹咯路石块上,映入眼帘的是城墙、城堡、教堂,还有着中世纪服装的漂亮女孩,一路上行在黄昏到来之前登上了山顶,站在不大的平台上等待着太阳从老城的另一侧落下,看着远处教堂的尖顶,看着那些层层叠叠的红房顶,还有陶醉在暮色中的一对对年轻恋人......塔林,像一座不食人间烟火的中世纪之城。

游览爱沙尼亚议会大厦;圆顶教堂(13世纪);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俄罗斯东正教大教堂(19世纪);壮丽的平台景观托姆比亚城堡;圣奥拉夫教堂;三姐妹居和市政厅广场(15世纪)。其中的奥列维斯特大教堂是波罗的海沿岸最高的教堂;还有中世纪建造的古城墙、塔和古堡,它们至今依然屹立,古风犹存。这座非常美丽的古城,惹得我仅在塔林就狂拍了三百多张照片,所以非常值得一游。

 拉脱维亚——里加

离开塔林车子一路向南,在刚进入拉脱维亚的时候城市很破旧,仿佛回到了七十年代的黑龙江,直至市中心,眼前才一亮。货币比欧元值钱。1:10左右

漫步于里加老城迤逦的小巷,恍惚间仿佛时空倒转,显现出光阴深处迷离的色彩。留下深刻记忆的是游览圣彼得堡教堂,它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不论墙还是塔都是越往上越玲珑,装饰也越多,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尖顶。外表质朴的外墙,内墙雕有上万尊美轮美奂的雕塑(浮雕),使人不得不佩服这种鬼斧神工。这里也是老城的最高点。整个教堂处处展示着向上的冲力,这种强烈的向上动势是教会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

其他还游20世纪初的“新艺术”建筑,自由纪念碑;拉脱维亚大学;议会大厦;拉脱维亚国家歌剧院和道加瓦河。

里加的很多建筑上都有风信鸡,据说能辟邪。我特别钟情于老城的小广场,每次都会在这样的地方找个地方坐上很久。在这里看到了当地展现的一种风土人情,乐队卖力尽情的演唱。心情愉悦大好。

从老城穿过运河就到达自由纪念碑。这座高42米的雕塑建于1935年。顶部的女神高高地举起的三颗金星代表拉脱维亚的三个历史地区。令人流连忘返的雕塑和喷泉,让我看到的不是古老,而是环境和文化的融合。

 

立陶宛——维尔纽斯

维尔纽斯是立陶宛首都,有600多年历史,环绕着城镇最有意义的景点有米纳斯山上的米纳斯城堡(14世纪),由维尔纽斯城的建造者杜克•基尔米纳斯所建;圣彼得和保罗教堂——维尔纽斯巴洛克艺术之珠;大教堂广场;圣安娜教堂;画有圣母玛利亚的黎明之门;市政厅广场;维尔纽斯大学(建于1579年);沿着旧城墙散步,欣赏原始的古建筑,路边有舒适的咖啡酒吧和纪念品商店;参观琥珀博物馆。

    特别有意思的是那天我们在市政厅广场看到了几拨人,大概都是维尔纽斯的公民,一拨人中间有一人举着一张大约20寸女孩照片,数十个亲属为她不停地祷告,我虽然听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但是从他们的神态里看出是由于某种因素造成了女孩的死亡,要求政府帮助他们解决。他们有所抱怨,站在广场大门口,静静地示威。

 

立陶宛——特拉凯城堡

当我们乘车来到距维尔纽斯25公里的特拉凯城堡时,仿佛回到了童年看过的《七个人小矮人》的彩色小人书。展现在眼前美丽的童话般“特拉凯城堡”,周身弥漫着浪漫的气息, 她栖息于风景如画的湖泊、森林和山丘之中,城堡周围湖水清澈,林木茂盛,景色宜人。湖中有许多游艇供游人乘坐,也正因为有了游艇的点缀,使湖有了生气。

  特拉凯城堡像是世外桃源,湖边错落有致的木板小屋,像是在告诉世人,这里的生活就是如此的恬静和超凡。

  现在,城堡里面已经变成了博物馆,可供游客参观。但远远的隔湖相望,这座砖红色的小小城堡才更显出可望而不可力的魅力,恍若她还是历史,承载着百年的沧桑,和眼前的湖光山色一并,组成了一部跨越时间和岁月的童话,可谓是人间天堂。

城堡由粉红色的砖石砌成,城墙十分牢固厚实。四周有瞭望台,墙内有护城河,有小桥通往内城,整座城堡建筑群的中心是公爵宫殿。在上世纪70年代修复重建之后,这座有着哥特式风格的城堡,如今成为当地的历史及艺术博物馆。

 

欧洲行之二----波兰----华沙

华沙始建于13世纪,当时是一个市镇,1596年,波兰国王其格蒙特三世定居华沙。1611年,华沙正式成为波兰首都。公元17世纪,黑死病流行,匈牙利侵略,贵族叛乱,瑞典国入侵等灾难使华沙成为废墟。公元19世纪被俄国人占领,时间长达100年之久。

这期间华沙建造了大剧场.华沙银行和贝尔维迪尔宫等许多建筑。二次大战中,德国空袭使华沙成为瓦砾。二战结束后,华沙得以重建。

华沙是一座绿色的城市,整个城市被绿荫环抱,市内也是郁郁葱葱,街头公园随处可见。尽管1989年的东欧巨变将波兰带回了西方世界,而且在所有的前东欧国家中,波兰号称是经济发展的优等生,第一批加入了欧盟,但是,华沙市的经济发展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样好。来到华沙,仿佛把人带进了90年代的中国。整个城市没有太多的高楼大厦,旧旧的楼房,旧旧的街道...。不过,都很干净。从年轻人自信的神态和休闲的装束上看,还是洋溢着相当的活力。与国内相比,感觉波兰的经济发展水平应当还是赶不上国内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但是值得在那儿居住,慢悠悠的生活常态,神仙眷侣般的过日子。

★华沙美人鱼

华沙美人鱼是波兰首都华沙的象征,是华沙的守护神。民间传说,很久以前,一个名叫齐格蒙特的国王在全国到处巡游,想为王国寻找一个理想的京都。一天,国王来到维斯瓦河畔一座风景秀丽的孤家村落。这里只住着一户渔民,国王四处查看时,一条人身鱼尾的美人鱼从河里跳出水面,为国王唱了一支优美动听的歌。国王立即爱上了这个地方,遂决定在这里建都。国王问正在河边嬉戏的两个渔家孩子:“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孩子回答:“没有名字”。国王又问孩子叫什么名字,哥哥答,叫“瓦尔斯(wars)”,妹妹答,叫“沙娃(sawa)”。于是国王决定把他俩的名字连在一起,作为这个地方的名称,这就是“瓦尔沙娃”(中文译为“华沙”)。
    华沙第一个美人鱼铜像建于1855年,位于华沙古城市场中心。目前耸立在维斯瓦河畔的美人鱼铜像,比第一个铜像大很多,姿态也更加优美。它是由波兰著名女雕塑家卢德维卡 1937年建成。
    在希特勒德国侵占波兰期间,美人鱼铜像悄然失踪,直到波兰解放后才重新出现。原来,在德国法西斯军队入侵前,人们把这座铜像拆卸掩埋,精心保护起来。波兰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们把她重新竖立在维斯瓦河畔。

 

华沙——皇宫城堡

皇宫城堡临近维斯瓦河畔,平面呈五边形,建筑雄伟,环境优美。建筑是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式的。1596年首都由克拉科夫迁至华沙后,其格蒙特三世不惜巨资,按照巴洛克建筑艺术扩建王宫,并购买了大批名画,聘请了意大利名画家,在皇宫建立了画廊,使王宫成为全国的艺术中心。但是,这些艺术珍品大多在瑞典入侵(1655)时被战火焚毁。1944年,皇宫被德国纳粹炸毁。1971年,又按原样重建。

 

★华沙——维拉努夫宫(夏宫)

维拉努夫宫(夏宫)坐落在华沙近郊的维拉努夫,是一组造型别致,雕琢精美的巴洛克建筑式的建筑群,最初为一庄园,1677----1696年间,被国王约翰三世索别斯基购买。命意大利建筑师修建,18世纪归伊.卢博米乐斯卡公主所有。1805年,宫内创建了波兰第一个博物馆和图书馆,并在其周围扩建法国式公园。纳粹占领期间文物被盗,公园及园内建筑被毁。1955----1965年重建。

 

★华沙----圣十字教堂

从华沙皇宫城堡出来,一路步行到圣十字教堂,这其中在克夫大街的酒吧里小憩,品尝华沙的甜点,观景。像外国人一样,坐在街边的小圆桌前,看到一只可爱的黑白小狗,估计是第一次听到到亚洲人和它说话,它趴在凳子下面,两只眼睛一会儿瞟我一眼,我跟它说话,它竖起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耷拉着,那神态想听又听不懂的样子,神态滑稽之极。有照为证。

圣十字教堂坐落在克夫大街,建于1679----1696年。1944年被毁,1946----1953年重建。教堂正门双塔高耸,内部陈设丰富,进口处的黑色花岗石石座上有1850年雕刻的基督像。1696年建造带有铁制花窗格的步道坛和巴洛克式大理石洗礼盘是教堂保存至今的珍物。此外,1699年建造的巴洛克祭坛的复制品和教堂的创建者----大主教拉杰约夫斯基的墓碑。大作曲家.钢琴家肖邦和著名小说家莱蒙特的心脏安葬在教堂内。二战中,也同样被德军以黄色炸药炸毁。教堂被炸毁三分之一,但肖邦的心脏幸运地被带出来。战后,教堂重建,肖邦心脏也于1945.10.17逝世纪念日时回归教堂。

 

★华沙----萨斯基公园(无名战士墓)

无名战士墓是18世纪由当时国王奥古斯特二世创建的。墓前左右有两个身穿礼仪服装的士兵守卫着,墓前点燃的火焰代表了人们对永久和平的渴望。每一小时,卫兵会换一次岗,这种已被固定模式的仪式,是华沙观光的重要景点之一。

 

华沙市中心------文化科学宫

在华沙火车站对面“文化科学宫”是一幢37层高的大楼,塔高234米,总面积12万3千平方米,共有3288间房,其内部都是以科学院为首的各种研究所,可以容纳3000人的国际会议大厅,演奏会大厅以及电影院.剧院等。(外观和上海展览馆像双胞胎)

听说文化科学宫是斯大林赠给波兰的,1952——1986年化时34年才完成,由于建筑很高,所以无论从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它。尽管如此,有的波兰人还是不太喜欢它,因为华沙建筑都很和谐,它的出现与华沙的建筑格格不入,是那种权威主义式的建筑。

 

★瓦津基公园(肖邦公园)——这是欧洲最美的公园之一,18世纪波兰最后一位国王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波尼亚托夫斯基命令建成的。从1766年开始,化费了30年才完成。瓦津基宫位于公园内池塘旁,是夏季的行宫,它美丽的身影倒映在水面上,令人倾倒不已。公园内的草地和树丛中,随处可见可爱的小松鼠(波兰人昵称“巴西亚”),他们毫不羞怯地与游人嬉戏着,河中的天鹅、鸳鸯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自然、和谐的美丽画卷。中国有句古话“天下乌鸦一般黑”,但是在华沙,最有趣的是乌鸦都披上了一件灰马甲。公园是免费的,每年夏天每周一次的钢琴演奏会也是免费的。

 

华沙——布里斯托尔饭店

欧洲最著名的饭店之一。1899--1901年有着文艺复兴样式的外观,是有建筑师马尔可尼设计的。纳粹头子戈林;在电影中出场的帕尔洛.奈尔达;法国前总统夏尔.戴高乐以及约翰.肯尼迪;毕加索等名人都曾经下榻于此。经过长期的修复工作,1992年饭店又开始重新营业。遗憾的是那天有点累,没有进去好好参观一下,只在外面为它照了一张像。

 

 

★华沙起义纪念碑

它是为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夕,被纳粹镇压了的华沙人民起义而创作的。大型青铜雕塑由冲出街垒的起义士兵、工人,掩护妇孺的战士,为起义者祈祷的神职人员组成,形象生动,情节感人,气势恢宏。1989年8月,人们为了纪念华沙起义45周年建成了这座华沙起义纪念碑。

 

华沙----居里夫人故居

居里夫人1867年出生在波兰华沙,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婚改名为玛丽居里。她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Ra)和钋(Po)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居里夫人由于过度接触放射性物质于1934年因白血病逝世。直到她死后40年,在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镭射线在不断释放。

在故居对面正是购买ecco的皮鞋店,一家二开间不大的铺面,要是导游不带领的话,估计是会错过购买便宜货了,哈。。。。。

 

华沙——华沙最大的中国市场----GD

离华沙市区大约半小时车程,就到了GD华沙最大的中国市场,有点像上海的轻纺市场,大都是中国运来的百货、食品、调料、海鲜批发,也有越南的。那天我们买了7公斤梭子蟹,68兹罗提一公斤,只只活的,新鲜。

 

华沙——老摊

中国俗称跳蚤市场,看见了很多以前在欧洲电影中看到的摆设物品,包括旧的军装、钢盔、风琴、挂毯。这也有一番情趣。地摊中见华沙历史。

 

★游华沙----小贴士

(在波兰使用的货币是兹罗提,与人民币兑换大约1:2)

*---华沙是波兰琥珀最大的零售市场和成品集散地。华沙的琥珀,与周边国家相比性价比最高。波兰盛产波罗的海琥珀,为世界琥珀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牛角.羊角面包酥脆,奶味浓。

*---蕃茄饱满,肉饱满汁多,吃起来厚实。

*---牛奶口味好又便宜,1.99元/500克,口味性价比胜过“特仑苏”。

*---最便宜的要数猪肉和骨头,骨头0.90/公斤,脚爪1.00/公斤,脚爪上面带点小蹄膀的3.89/公斤。

*---土豆1.00/公斤

*---花菜.卷心菜论棵卖,按大小2-4元不等

*---诱人、新鲜、无污染的樱桃很便宜,14---20元/公斤不等

*---奶粉,42元/一罐800克,57.85/一罐1200克

*---景点处2.5元一个冰淇淋球,如果你有空到超市购买的话6.99元可以购买一饭盒500克冰淇淋。

*---公交车上下车开闭门靠自己按钮,人性化的按钮是给残疾人用的,踏板可以落地,残疾人的车可以驶上公交车,在车上留有停靠2辆残疾车的空地。人家这种为残疾人服务真是人性化的。

*---公交车票价格可以分时间段购买,乘坐20分钟以内和以外的票价不同。

*---车票在乘车前买好,上车自己检票,也可以3个人买一天的来回票,这样更便宜。如果您到华沙旅游,可以在随处可见的杂货铺或者报刊亭购买到多种不同日期限制的公交卡,有一个星期的,也有一个月的,可以无限次乘坐各种公共交通工具。一个月的公交卡只要80兹罗提,还是比较便宜的。

*---出租车的价格是按照车型来定价格,例奔驰.福特.奥迪,车型不同,价格不同。在华沙街头,出租车是不会招手即停的。华沙的出租车通常有固定的停车点,如果你要打车,必须拨打出租车公司的叫车电话,对于一个外国游客来说,在不清楚自己所处位置的情况下,要叫一辆出租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ecco的皮鞋与国内相比,大约便宜50%。换季的时候或者断码时更便宜。

 

欧洲之行三----波兰----克拉科夫

 

克拉科夫距离华沙250公里,坐火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由此引出三则小插曲,让我们虚惊一场。

1找不到15车厢,(那天火车拢共只有4节)车厢的概念和我们不一样,叫15包厢更妥。(一节车厢有六个6人坐的包厢)那天我们应该在第三节车厢里。

2找不到48座位;由于卖票的粗心,把46打成了48号,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坐在了46号上。

3到达克拉科夫时间打印错误,应该12:20到达,卖票员打印13:17到达。到了克拉科夫我们不敢下车,用中式外国话找了二个人咨询,就形同鸡和鸭讲话,谁也听不懂。找第三个是列车员咨询,他大概跟我们说,是终点站到了,车上已经没有人了,我们下车后,只好用长途电话向外甥求救后得救。

 

克拉科夫有1000年的历史,比华沙约早600年。10世纪就已经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城市。公元十七世纪初,波兰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往华沙。但大多数国王的加冕仪式和葬礼仍在克拉科夫大教堂举行。克拉科夫有12所高等院校,22所博物馆,还有剧院和音乐厅,著名的雅盖隆大学是培养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大学。克拉科夫名胜古迹多,约有60座教堂,最著名的是瓦维尔宫,瓦维尔大教堂。中央广场号称是“欧洲第一大广场”。漫长的历史中,这里一直是克拉科夫经济活动中心。

夜晚的老城广场更加漂亮。广场周围全是露天酒吧,成群的游人围坐在一起。我们在美食摊点,也点了烤肉、面包和饮料,加入了露天酒吧的队伍中。品着啤酒,看着夜景,听着音乐,聊着开心事,其乐无穷。这种感觉实在美妙之极。

第二天我们到克拉科夫皇宫参观,值得提的是我们有幸看到了达芬奇十大名画之一《抱银鼠的女子》真迹,据说此画在1798年由札托里斯基家族从意大利买下,1939年二战期间德军入侵,此画遭德军劫掠,尔后被挂在纳粹将领佛朗克办公室内。这名美丽端庄的女子是米兰公爵卢多维克曾经最为宠爱的情妇。她怀中的银鼠是高贵的象征,在希腊语中的发音“galee”与她的名字加勒兰妮(Cecilia Gallerani)相似。达芬奇运用明暗法描绘出女子柔美的面庞和宁静的神态。但是参观时环境太压抑了,里外几层分不清警察还是保安,一脸严肃,心情瞬间破坏。

 

波兰------奥斯维辛------奥斯维辛集中营

曾经看过一部电影《辛德勒名单》,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德国商人辛德勒拯救犹太人的故事。这次有机会到世界上最令人心惊胆战的旅游点, 看到了纳粹德国精心建立起来的酷刑和死亡工厂,在这里参观,心情无比沉重,也是一个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恐怖地方 。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在这里建立了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而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集中营内共有三个主要营地和39个小型营地。分布在整个波兰南部西里西亚地区。集中营内部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设有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指挥官鲁道夫.胡斯供认多达300万人死于该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国家博物馆已经将数字修订为110万。集中营内关押着来自德国、苏联、波兰、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捷克和中国三十多个国家的犹太人、吉普赛人、战俘、知识分子、抵抗组织成员和耶和华见证人。约90%是欧洲各国的犹太人。大多数受害者是被毒气室的毒气杀害,其他死亡原因是苦役、疾病。个别处决是所谓的医学实验。甚至尸体本身也不会被放过,毛发被织成袜子和地毯,纹身的皮肤被制成灯罩,脂肪被做成肥皂,骨灰被卖给农民做肥料。其中的手表和钢笔则奖励给党卫军骨干分子。

1945年1约27日,苏联红军解救了7650活着的囚徒。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历史见证。

为纪念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德国举行了相关的不少纪念和集会活动,以铭记这个特殊的日子。1月25日,德国总理施罗德对奥斯威辛集中营发生的种族清洗表示道歉和忏悔。他说:“数以百万计的儿童、妇女还有男人被德国纳粹党卫军以及其党羽送入毒气室窒息而死……我代表一个民主的德国在你们面前……在集中营幸存者的面前,向那些受难者表达我的哀悼。”

施罗德表示,纳粹在半个多世纪前犯下的暴行,至今仍然是所有德国人的耻辱,但德国绝对不能把纳粹反人类的罪行仅仅归咎于希特勒一个人,相反,每一个德国人都应该进行反思,以防止历史重演,防止悲剧再发生。

参观出来后,心情很沉重,世界和平!

 

波兰------维利奇卡------盐矿

在克拉科夫远郊的维利奇卡,我们看到了一座平凡无奇的小屋。(不像我们的旅游景点,大张旗鼓一看就知道旅游景点到了)

我们体验了这样的独一无二的“盐世界”。在百米以外的地下,那里有一个盐的王国,有宏伟的教堂,有美好的传说……

      从一个看起来再简单不过的入口处进入,就是完全木质结构的空间,每一层和普通楼梯一般,也分两个转角,只不过距离都稍微短一些,而实际的层高也就小一些。但是顺着楼梯道一看,还是吓了一跳,什么叫深不见底,这回算是明白了——你只能看见楼梯越来越小,却一直存在着,直到你的视力极限。

    地下国,应有尽有,地下最大教堂每年举办多次婚礼。

    展示厅、餐厅、娱乐大厅乃至于教堂、博物馆,据说,地下130米深处独特的疗养期为14天的疗养中心,对上呼吸道疾病、哮喘、过敏和皮肤病患者恢复健康很有帮助……在一截又一截的木质通道连接下,一个完全由盐构成的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

    当然能在这样的地下王国开采,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导游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一个木质支撑架的空间,层层叠加,显得力量无穷。

    听导游说,在最初的开采条件下,矿难还是屡屡发生,“于是,在地下就有了教堂,当发生矿难的时候,工人躲在这里避难,而平时当工作空闲下来,也会来到这里乞求耶稣和玛利亚保佑他们平安。”

      维利奇卡盐矿中共有40个教堂,最深的一个在盐矿的7层、地下270米处,至今没有向游人开放,“而其中最壮观的就是这一个——圣金嘉公主礼拜堂,距离地面直线101.4米。”

    高10米,宽15米,长54米,整个殿堂被用结晶状的盐块做成的“盐矿水晶”大吊灯照得通明,四周是由各种艺术线条描绘的立体雕像,包括那幅著名的《最后的晚餐》,地面也是用盐岩仿照菱形地板雕刻而成的,在某一个瞬间,你一定会产生错觉——这真的是在地下吗?这真的都是盐吗?

不一会在一个洞穴的门前,导游放慢了脚步,“等一等,里面已经有游客了”。

    大约三五分钟后,洞穴的门开了,一拨游客带着陶醉的神情走出来,而我们则跟随导游进入了一个完全漆黑的洞穴世界,伸手不见五指,我紧紧握住老公的手,心砰砰直跳,靠墙站着,等待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

    忽然,听到一声类似爆破的轰鸣,接着有光亮从眼前空间的中心位置传来,透过这点光我们发现,与其说这是个洞穴,不如说是个大厅,而厅的中央是一片安静的小型“盐湖”。

    然后,音乐响起,是肖邦著名的《乡愁》。伴随着抒情的曲调,可以隐约听到开凿硬物的声音。

    时光旋转,好像回到了那个关于维利奇卡盐矿之起源的远古时代。

    很久以前,匈牙利一位国王将其爱女金嘉公主许配给波兰克拉科夫大公鲍莱斯瓦夫。操办嫁妆时,国王问女儿喜欢什么,女儿回答说:“喜欢一座盐矿。”国王问:“为什么?” 女儿答:“波兰没有盐矿,盐矿会给波兰人带去幸福和安乐。”国王点头应允,公主当即摘下订婚戒指抛向了匈牙利产盐胜地马拉穆累斯的方向。

    金嘉公主同鲍莱斯瓦夫成婚后,派人去维利奇卡开矿取盐,在人们的半信半疑中,奇迹发生了:人们在维利奇卡不仅挖掘出了盐,还在第一块岩盐中发现了公主抛进盐矿的戒指。马拉穆累斯的一座盐矿千真万确地伴随着金嘉公主来到了波兰。从此,波兰人不再担心没有盐的日子。正因为手中有了盐,在请客吃饭的时候波兰人可以自豪地说:“没有盐,就没有滋味,而现在,我们的生活有滋有味了。”

    导游的故事几乎和肖邦的《乡愁》在同一时间结束。然后洞穴重新安静、黑暗。

      其实,真实的维利奇卡盐矿一样充满着传奇色彩。之前,维利奇卡只是默默无名、罕有人烟的小镇,从14世纪起,盐矿开建,随后历经两三百年的开采、扩建,1744年,开始有计划地修建通道,方便参观,1976年被列为波兰国家级古迹,1978年被联合国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旅途的结束还是轻松的,当整个参观过程已经超过两个小时,导游给出了轻松的答案,“放心吧,来,五人一组,这边就是电梯了。”这就是以前矿井的老电梯。

    这是我们坐过的最小的电梯,可能也是最快的电梯。

轰鸣,黑暗,电光火石的摩擦,推开门,已经是另一个世界了。

饿了,在对面找了一家就餐。

 

欧洲之行四------波兰------格但斯克

 华沙距离格但斯克约4个小时的车程,其实200多公里路程并不算太不远,但是三分之二的路程没有高速,车道又少,那就只好规规矩矩跟着人家后面,乖乖的开车。

格但斯克城市内到处耸立着各式教堂,庄严而巍峨,如果你累了,又不想掏钱去咖啡厅休息,那么教堂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安静而又温暖。教堂密集的地方,就是格但斯克老城所在地,老城内和城隍庙一样,到处是卖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小摊贩。波兰波罗的海地区盛产琥珀,所以这边的工艺品大多与琥珀相关。

我们逛着逛着,走出一个拱门,眼前豁然开朗,原来是一条不算太大的河,河里面停泊着好几艘游轮,其中有一艘海盗船,船员穿着海盗服不停地招揽顾客。河对面倒是有几段断壁残垣,听说是二战时留下的老城墙。另见粮仓、法院、市政厅和监狱,给人感受到一种凝重的文化底蕴。

格但斯克是波兰重要的造船、石油化工、机械和食品加工工业中心,有两个海港,同时还是重要的科学、文化、艺术、高等教育和博物馆学中心。海洋旅游和娱乐业发达,城市的陆路、铁路和水路交通便利,空中航线连接着波兰各地及邻近国家。格但斯克还因历史上多次爆发工潮而成为波兰第二大政治中心。

  公元997年,布拉格霍耶华大主教到濒临波罗的海的格但斯克传播基督教。14世纪后长期被普鲁士人占领,称其为但泽市。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凡尔赛公约确定格但斯克为自由城市。二战后,重归波兰。

格但斯克是集波兰最大的古建筑群城市之一,多具哥特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古城、“圣扬”教堂、古城墙等最为著名。波兰盛产波罗的海琥珀,为世界琥珀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加工琥珀的作坊多集中在以格但斯克为主的北方。16-18世纪成为欧洲最大的商港,并且是手工业和文化艺术中心之一。1793年被普鲁士占领,改名为但泽。当时因没有港口,将附近直通波罗的海的一条狭长地带划出,作为波兰出海通道,这一地带被称为但泽走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纳粹德国收回但泽和但泽走廊,波兰则要求归还格但斯克。希特勒以此作为向波兰进攻、发动大战的借口之一。战争期间,格但斯克市被毁坏55%,80%的古都建筑遭到破坏。战后按原状重建,并恢复格但斯克原名。在汉萨同盟时代以来的600多年间,格但斯克始终是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一个重要的航运与贸易中心。虽然在历次的战乱中曾经几度衰落,但是,在每次衰落之后不久,格但斯克都能够利用它的区位优势,恢复过去的繁荣。现在,它与附近的格丁尼亚和索波特联合组成的三联市,仍然保持着波兰重要航运与工业中心的地位。格但斯克这座城市在欧洲政治、军事与外交史上,历来属于最受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波兰------格丁尼亚

 

    在欧盟新成员国中,波兰拥有最大的港口市场。波兰的格丁尼亚和格但斯克两大港口,拥有直抵西欧腹地的内河航运、跨国公路和铁路交通运输网络,可谓得天独厚。堪称波兰第一大港的格丁尼亚港,于 2004 年初拨款 1 亿美元,引进了超巴拿马型岸边集装箱桥吊、跨运车、堆高机、拖车等装卸新设备,增设了高科技电脑软件系统,培训港口码头技术力量,将把格丁尼亚港的年集装箱吞吐量提升到 100 万标准箱。其远期发展规划是新建了二座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泊位,扩大港口码头作业区,以便满足集装箱吞吐量的更大提高。此外,格但斯克港也准备与英国集装箱码头公司合资新建可以让超大型集装箱船舶直接靠泊的集装箱码头,把格但斯克港逐步发展成为集装箱枢纽港。

波兰------索伯特

在索伯特我们住波兰境内唯一的华人朋友开办的三星级的“中华饭店”。饭店的正门接着步行街,后面则连接沙滩。是一处美丽让人流连忘返的好去处。

出饭店右转就是码头。进码头栈桥参观需要花7元兹罗提门票。码头是一座长长的栈桥,因为阴天时而还飘一点小雨,故桥上游人稀少,桥下的海面上,众多的海鸥在嬉戏。离饭店不远的海湾中停靠着形状不一的各种游艇;尽管已是7月中旬,但是波罗的海还是凉风习习。海鸥在你的眼前上下飞舞,鱼鹰蹲在那里等待鱼儿的出现,靠在海堤上眺望,是那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步行街上有世界有名的十大“最奇怪的建筑”之一。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波兰的建筑是古老而单调的。但在波兰索波特市最重要的商业街——蒙特卡西诺英雄街有一座扭曲房子,当地人都为拥有这样一座堪称现代艺术品的建筑感到骄傲。

 从蒙特卡西诺英雄街上看扭曲房子就像是把一座普通的房子摆在了哈哈镜前面,房顶、墙壁、窗户都是扭曲的,当地人把它称为跳舞房或醉汉房。站在这座“东倒西歪”的房子前,似乎重力原理也失去了作用。

扭曲房子是由一家波兰公司设计的,设计灵感来自旅居波兰的瑞典画家达赫伯格的作品,达赫伯格以不使用直线著称。

造这座扭曲房子最初是因为索波特市政府想把蒙特卡西诺英雄街打造成索波特的名片,市政府认为作为城市形象代表的步行街风格应该更加活泼,扭曲房子就是这种想法的第一件作品。现在,扭曲房子已成了索波特的象征和游客必到的景点。

建造扭曲房子使用的是一种以火山岩为材料的空心建材,既隔冷又防热。这种新型建材没有一块是规则的,都是根据设计好的图纸一块一块制成的。每块建材的形状虽然不同,但厚度都是60厘米,最后由工人像搭积木一样把它们堆起来。

 会扭曲的房子内部色彩艳丽,从入口的彩画玻璃,到暖绿色和海蓝色的天棚,房顶上做成鱼鳞状的护瓦也被刷成了绿色,整座建筑从里到外都是那么与众不同。

波兰------弗罗茨瓦夫

我们手拿着地图,饭店的地址,乘着火车,叫着出租,拖着行李到弗罗茨瓦夫游玩。弗罗茨瓦夫位于波兰西南部的奥得河畔,自1999年起是下西里西亚省的省会。该市人口约为635,800人(2005年),列波兰第四大城(次于华沙、罗兹和克拉科夫),同时也是波兰仅次于华沙的第二大金融中心,在经济、文化、交通等诸多方面都在波兰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弗罗茨瓦夫市区拥有为数众多的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直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风格的精美建筑。虽然其中有70%毁于二战末期的战火,但还是有为数不少的建筑幸存了下来,在战后得到恢复。

 

 

欧洲之行五------德国

德国------德累斯顿------茨温格宫

我们从弗罗茨瓦夫坐车一路游到德累斯顿,8月份的天,温度竟然只有20°,太凉快了。在路上有发现五个小现象:

1、    德国太会利用能源,只见公路两边风力发电机架和太阳能发电比比皆是。听说一架风力发电机约100万,乖乖弄地咚,投资好狠哟。

2、    公路上有很多集卡,我注意观察了一下,司机都自觉佩戴保险带。而且集卡都在右边道上行驶。安全在人人心中,素质太高了。

3、    高速公路两边都是农田和原始树林,沿着公路两边都用一人高钢丝做围墙,保证了路人和动物的安全,也让司机开车无后顾之忧。这笔开支太大了,但是这就是人性化的管理落到实处。

4、    快进入柏林的时候,居民住房开始多起来,只见沿公路的房子玻璃一尘不染,就好像大家早上刚刚集体大扫除一样。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5、    行车在德国公路上,能够看到很多标志,虽然不懂德语,但是标志图案一目了然。尤其是在穿越森林的时候,有许多鹿的标志,提请司机注意别伤害了动物。

中午到浙江青田胡老板开的连锁《阳光酒店》自助餐。吃过午饭,来到易北河畔的广场。德累斯顿是座古老的城市,它在数百年的城市发展中,有过繁荣,也经受过毁灭性的灾难。公元1206年,梅森伯爵在易北河南岸建立了城镇,就是德累斯顿的最初原型。1216年首次将德累斯顿称为城市。

     我们眼前的大广场及四周的建筑,气势恢宏,视觉冲击很强。广场很大气,正面是巴洛克风格的茨温格宫,右面是华丽的森伯歌剧院,左面是威严的皇家教堂和圣母教堂,我们的身后是易北河北岸及通往对岸城市新区的奥古斯都桥。

      广场中间一尊奥古斯都国王骑马青铜像,整个雕像呈黑色,间杂铜绿的颜色。铜像有黑色大理石基座,其上还有青铜连体的基座并有众多的人物浮雕;最上面的国王身材魁梧,威武有力,表情肃穆的端坐马上,手持权杖,目视前方,气势非凡。他从意大利、法国壮游归来,决意效法路易十四,兴建一座雄伟的宫殿,就是广场正面的茨温格尔宫。

宫殿的主体部分落成于1719年,1847–1855年新增了一座新古典主义建筑,使之闭合为十字圈形。我们从进皇宫的方向看对面,皇宫的围墙是一圈的造型雕刻石柱,中间是门洞。穿过这一面的宫门,再过护城河上的小桥,可以回头看皇宫和围墙的全景。围墙正中的石雕大门洞上,有灰蓝色的皇冠造型雕塑,雕塑有大面积的镀金包裹着,特显皇家气派。包着金箔的巨大王冠,据说就是放大了的当年奥古斯都二世的波兰王冠。这就是举世无双的“皇冠门”,使人印象深刻。奥古斯都曾为波兰王,其统治时期为1697-1704年、1709-1733年,也称波兰王朝,是奥古斯都所属的古老家族。    

    为了装饰这座建筑,众多的雕塑家为其创作了大量无与伦比的雕塑作品,它们至今仍是萨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顿的最重要名胜之一。

 

 

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柏林墙

从德累斯顿坐车到柏林是从西德开始入城的,可能是城乡结合部,有点旧、乱,也可能以前与资本主义有点区别。在车上抓拍了一点照片,以示留念。

在没有看到柏林墙的时候,心里总以为像国内的城墙那么厚,可事与愿违。目前的柏林墙分为三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眼前:1.给游客观赏的,大约每隔5-6米的地方有一幅涂鸦;2.已经拆除的柏林墙,在原有的地上留下了标记;3.最原始的柏林墙,用铁丝与现有的建筑隔开。

勃兰登堡门位于柏林巴黎广场边上,是德国最具标志性建筑,柏林18个城门中最美的一座,是冷战时期分裂的象征,现在是德国统一的见证,是柏林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勃兰登堡门见证了德国的近代史,也经历过兴衰,被满怀民族感情的德国人视为“命运之门”。 勃兰登堡门建成于1791年,是普王腓特烈一世基业之地,为纪念普鲁士在七年战争取得的胜利而建造。现在保存的勃兰登堡门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自滑铁卢战役以后,勃兰登堡门逐步成为柏林的象征,也是德国国家的标志。
    在菩提树下大街的西端,便是赫赫有名的勃兰登堡门。站在门下仰望,最突出的是门上那六排高大的圆柱,柱与柱之间分隔成五条通道。最初只是一座用两根巨大石柱支撑起来的简陋石门。中间那一条通道是最宽的,当年仅限于皇室显贵出入。门型古朴而雄壮,不难看出是仿照雅典城门而建的。特别是柱式方面的古典主义色彩,好像意味着继往开来的意思。勃兰登堡门顶是一组气势磅礴的青负塑像,5匹奔腾的骏马拉着两辆战车,当中一辆昂然站着胜利女神。
    看她威风凛凛手举权杖,一只展翅雄鹰在权杖之端,状极威猛,正与女神一起蓄势待发,时刻准备夺取胜利。当时驾着战车的双翼女神为和平女神,而勃兰登堡门被称为和平之门,代表着德意志人民从长期分裂征战历史中解脱出来的喜悦。1964年柏林墙修建,柏林被分裂为东西柏林,勃兰登堡门处在东西柏林的十分敏感的交界点上,成为柏林墙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柏林墙被拆除,勃兰登堡门从柏林分裂的标志成为德意志及欧洲重新统一的象征。

勃兰登堡门前是一个很大的广场,广场上有各种装扮的艺人,他们形象非常逼真,时时引来各国游客和他们合影。

另外在酒吧门口都有各种姿态“柏林熊”站岗。我也好奇与柏林熊来个合影。

德国------波茨坦老皇宫------西席林霍夫宫

波茨坦老皇宫(无忧宫)

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大帝1745年到1747年下令在波茨坦建造了一座皇宫,叫无忧宫。皇宫建在葡萄园的平台上,宫殿处在巨大的森林中,弗里德里希大帝在这座自己亲自设计的宫殿里度过了从35岁到74岁的大半个人生。

从柏林到波茨坦,轻轨铁路火车只不过花了45分钟的时间,沿途的旖旎风光令我们目不暇接,到处都是绿色环绕,还有那簇簇花朵中风格各异的别墅。车厢里一路伴着轻松的乐曲,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很快我们到了波茨坦,直奔无忧宫而去。

处在大片颇为壮观的阶梯状、大约20层葡萄园之上的无忧宫,从下面仰视,皇宫金碧辉煌,周围是皇家精致的园林,配上众多的武士、美女雕像都是免费参观的。

进入宫殿参观是需要36元门票的,如果需要拍照则另外加收3元。

 

西席林霍夫宫

波茨坦是德国的一个小城,距离德国首都柏林20多公里。像大多数人一样,我们对波茨坦的了解,限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结束时具有历史意义的“波茨坦会议”和“波茨坦公告”,正是那次会议,基本确定了二次大战后世界的格局,也逼着日本把非法占领的土地还给中国,包括台湾的回归。

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计划,叫了出租到了波茨坦会议旧址——西席林霍夫宫。

午餐是在西席林霍夫宫众多名人(希特勒、斯大林、丘吉尔、杜鲁门、美国查尔斯王子等)曾经用餐的花园餐厅奢侈一下。85€+10€小费。

波茨坦会议的中心会场在进入大门的正面大厅内。大厅约40平方米,厅中央是一张大圆桌,上面插着与会的苏、美、英三国国旗。绕桌分放3把大扶手椅,靠窗的一把为斯大林的座位,其余两把为杜鲁门和丘吉尔的坐椅。每把扶手椅之间放着4把靠背椅,是与会的3国高级官员的位置。桌布、椅套、地毯一律是庄严肃穆的鲜红色。墙上挂着三国首脑的大幅照片。厅的上部设有楼廊,是当时供各国记者采访用的新闻席。大厅两边是工作室。

  宫内走廊里陈列着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波茨坦会议的资料和照片。其中,最醒目的是挂在墙上的《波茨坦协定》文本,上面赫然签署着斯大林、杜鲁门和艾德礼(代替大选中下野的丘吉尔)的名字。 ( 1945年7月至8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在此举行会议,谋求解决同盟国之间在如何分享战争的胜利果实及战后和平安排等问题上出现的一系列矛盾。7月26日,发布了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8月2日,苏、美、英三国首脑签订了有关处理战后德国原则的《波茨坦协定》)。

在这里,我们如愿参观了斯大林、丘吉尔、杜鲁门开会的会场、办公室,想象着三巨头在这里开会时的合作与明争暗斗,也看到了很多当时的照片——叼着烟斗的斯大林、大腹便便的丘吉尔(会议期间,因为他所在的工党竞选失败,他竟黯然离开了英国首相的位置)……。

那一天,我们在石径上慢慢地走,在波茨坦街道上东张西望地看,在西席林霍夫宫餐馆里慢慢地吃着西餐,周围是一个陌生的世界、陌生的人和听不懂的德语,可是美丽却深深地印在我心里,以至于我离开那小城波茨坦这么久了,还经常想起那遥远的地方。

欧洲之行六------捷克------布拉格------卡罗维发利小镇

布拉格是捷克首都,建于880年左右,当时在伏尔塔瓦河左岸建造了城堡。公元900年,又在右岸建立了比休弗拉特城城市面积由2平方公里扩大到33.2平方公里,开始成为中欧第一大城市。

亏得早上7:30从波兰飞捷克一小时即到布拉格机场,不然得花数十小时坐车一路颠簸,太累人。出机场坐上“大奔”往卡罗维发利小镇而去。卡罗维发利位于布拉格以西233公里,靠近德国,这里的温泉是捷克乃至欧洲最著名的温泉胜地之一。最早发现这里有温泉的是14世纪的查理四世,此地曾是他的狩猎场,后来随着和平与战争的更迭,卡罗维发利也经历着兴盛与衰败的曲折。

★       卡罗维发利小镇

一条小河(泰普拉河)蜿蜒穿城而过,河两岸都是餐馆、咖啡店以及首饰店和高级酒店。小镇上人头攒动。两旁建筑赤橙黄绿青蓝紫,但是色彩淡雅,和谐养眼。由于地处深山密林中,远离尘嚣,秀美的峰峦与欧式的建筑和清澈的流水相应成辉,构成了一个现代化的世外桃源。这里有12处温泉眼,平均水温达到72摄氏度,大街上,游客们或独立街头,或出双入对,或三五成群,很多人手里拿着一个设计独特,一个超长把儿的杯子尝着温度不同、味道不同、喷射高度不同的泉水。人手一只可爱的杯子,形成了小镇最独特的景观。曾经有许多名人、电影拍摄场景到过此。(马克思资本论初稿;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007皇家赌场;彼得大帝、贝多芬、果戈里、成龙都来过这里)。另外《好兵帅克》人物塑像也是热门的合照对象。

★       回布拉格的路上,我们经过了一家啤酒厂,在厂区门口的酒吧里一人一根超大香肠、面包、大杯啤酒,化不多的€,大快朵颐。爽。

★       在领略了捷克啤酒味道独特之后,我们不妨轻轻撩开笼罩在捷克啤酒的薄纱,追溯一下她那神秘的过去。

啤酒——捷克的比尔森出产的。不过啤酒在跃为世界最著名之前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的。捷克的啤酒历史可追塑到公元前3世纪前后,当时,来到当地的凯尔特人用野生的大麦酿造酒水,这是啤酒酿造的发端。后来,啤酒变得同面包一样普遍,可以在任何地方家庭作坊中生产。

基督教广泛传播后,啤酒被置于修道院的监视下,但是到了13世纪,在布尔诺,市民建立啤酒酿造所,接下来,比尔森、捷克的布杰约采尼也相继建立了啤酒酿造所。、

但是,捷克的啤酒不是一开始就很可口的。1841年,比尔森进行了新的尝试,用不同的发酵母酿制啤酒,制成了金黄色的有清香味的爽口啤酒。这种啤酒就是啤酒的始祖“比尔森”。1842年,一上市就在整个波西米亚受到欢迎,眨眼之间,就扩展到世界。

现在捷克有70家啤酒厂,多酿造以金黄色的比尔森啤酒为首的黑啤酒,美味可口。

看一下啤酒的商标会发现写10%.12%.17%这样的数字,很像酒精度数,但这些数字表示的是啤酒发酵前麦汁的糖分浓度,叫“巴林古度”。10%的酒精度为4%——4.2%;17%的酒精度为6%——7%。将大啤酒的金黄色液体一口气喝干,令人觉得来捷克真好。

捷克的菜虽然不是一流的,但是捷克的肉食品的确好吃。其中火腿香肠是纯品,很大的香肠可直接作很棒的主食,也可以用来喝啤酒。

如今比尔森啤酒实际上已经成为淡金色啤酒的一个代名词,海南的力加啤酒就是典型的比尔森酿造法。

★        布拉格的天文古钟

天文古钟挂在旧市政厅外墙上。制于15世纪,19世纪最终完成,正点报时,吹号。大名鼎鼎的天文钟,分为上下二座,是一座精美别致的自鸣钟。根据当年的地球中心说原理设计,上面的钟一年绕一周,下面的一天绕行一圈。每逢正点都会有包括骷髅拉动时间、圣徒现身、雄鸡鸣叫等各种报时。每天中午12点,十二尊耶酥门徒从钟旁依次现身,6个向左转,6个向右转,随着雄鸡的一声鸣叫,窗子关闭,报时钟声响起。这座大钟至今走时准确,当地人常常在此驻足校对手表的时间。阿诺·施瓦辛格的《魔鬼末日》便是在这里取景。据说为了保证世上没有同样的钟出现,建造此钟的工匠被刺瞎了双眼。二战期间,天文钟惨遭战火焚烧,分别于1948年和1979年重修,根据当地古老的传说,如果钟没有妥善维护,这个城市就会面临灾难。

我们和众多游客一样,提早5分钟,占好有利位置,翘首以盼静静等待那悠扬的钟声。

★        查理大桥和布拉格城堡

查理大桥和布拉格城堡已经成为该城市的象征。历史可追溯到十世纪,原是一座木桥,被战争摧毁后,查尔斯四世命令进行兴建工作,7月4日,是土星与太阳结合那天置放基石。这天被认为是良辰吉日。这座具有600年历史的建筑物令人心生钦佩,这座欧洲最古老最长的桥上有30尊圣者雕像,都是出自捷克17~18世纪巴洛克艺术大师的杰作,被欧洲人称为“欧洲的露天巴洛克塑像美术馆”。现在原件已经保存在博物馆内,大部分已经换成复制品,据说只要用心触摸石雕像,便会带给你一生的幸福,桥上的一尊铜像的某些部位已被游人摸得发亮。其中桥右侧的第8尊圣约翰雕像,是查理桥的守护者,围栏中间刻着一个金色十字架位置,就是当年圣约翰从桥上被扔下的地点。桥上有30尊圣者雕像,其中一尊圣者雕像在2010年世博会的时候来过上海。在桥上可以观赏到艺术家的表演,还有一些手工艺创作表演,已经成为布拉格艺术的展示场所,在桥上还可以买到很多艺术品,表现查理大桥的水彩画,以及身着传统捷克服装和宫廷服装的表演。据说,“二战”期间,隆隆的坦克曾穿桥而过,而桥却稳如泰山。它坚如磐石的秘密在于砌石的灰浆加入了蛋清。经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甚至洪水冲击,迄今查理大桥仍完好无损。为保护这座大桥,现桥上已禁止一切车辆通行,只供游人行走游览。1992年,联合国已将查理大桥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当天天气很热,又加上是中午,太阳火辣辣的直射发挥它的威力,在桥上没有任何遮荫之处,亏得自己带来帽子,才没有被晒成肉干。下桥后,直冲麦当劳,花钱“方便”又碰上了麻烦,找不到0.5€,中式外语又开始发挥它的威力之后,解决了问题。到柜台买了冰淇淋降温。观赏是新奇高兴的,但5个小时的不断行走在弹咯路上,脚底老茧与嫩皮之处又开裂了,一瘸一拐,哈哈一道风景线。

    黄金巷

黄金巷位于布拉格城堡内圣乔治大教堂和玩具博物馆之间,是一条出售手工艺品的商业街,热闹程度与查理大桥不相上下。16世纪罗马帝国时期,这里居住了很多冶金师,后来这条石砖路便被称为黄金巷。小巷不大,任何建筑都是小小的,色彩丰富,像童话王国里精灵的居所。黄金巷22号一间水蓝色的房子就是一百多年前卡夫卡的居所,现在已经成为一家小书店,是布拉格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        圣维特大教堂

圣维特大教堂依山而建,为典型的罗马式建筑风格,教堂的外观气势雄伟,歌德式尖塔高耸入云,与对岸城堡区的圆形高塔遥遥相望,也是欧洲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之一。教堂外墙面装饰着各种花纹图案,雕刻细腻,造型美妙,教堂内收藏捷克国王14世纪以来的王冠和权杖,教堂地下是一座安放波西米亚王遗体的灵堂。布拉格属于丘陵地区,教堂在山顶,加上地面上凹凸不平的石块路,爬上山顶,转完景区累到小腿抽筋,使得脚底嫩皮与老茧之处开裂,好生痛苦。

★        捷克圣维特大教堂内精致彩绘玻璃

捷克圣维特大教堂-彩绘玻璃精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法国史学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写道:“从彩色玻璃中投入的光线变成血红的颜色,变成紫英石与黄玉的华彩,成为一团珠光宝气的神秘的火焰,奇异的照明,好像开向天国的窗户。”这些玻璃的图案,大都来自《圣经》,无外乎耶稣受难、三王朝圣、天使报喜、最后晚餐之类的题材,以及耶稣基督的十二门徒、教会里的大小圣人、新约旧约中的各种故事。这些彩绘玻璃窗从教堂外面看,并不绚丽,但在教堂内部,在阳光的投射下,漾起令人目眩的斑斓色彩,使整个教堂沐浴在神秘的氛围中。捷克首都布拉格的建筑之所以耐看,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慢工出细活”。号称欧洲最美的查理大桥修了六十多年才完工,负责建造的建筑师彼得·帕尔勒日从27岁起在桥上工作了四十年后撒手人寰,也没能见到大桥落成的那一天。而布拉格最漂亮的圣维特大教堂更是登峰造极,整个建造过程长达近600年!

★        捷克------人骨教堂

捷克人骨教堂,位于布拉格以东约70公里的小镇,建于14世纪,其外表是看似十分普通的哥特式建筑造型,但内部的装饰却都是用人骨做成的,因此这里与其说是教堂,倒不如说是“人骨博物馆”。一名曾到耶路撒冷朝圣的修道院院长把带回来的泥土撒在地上,自此,名门望族都以身后能葬于此地为荣。14世纪的一场黑死病和15世纪的战争,令这块3500平方米的空地上,竟出现了3万多个坟墓。16世纪时有教士开始把骸骨搬进教堂,并堆成金字塔状,由于骸骨实在太多,后来有人索性把骨头充当装饰素材,造就了人骨教堂的诞生。教堂里的天花板、墙壁上尽是人骨串成的装饰品。据统计,这些饰品大约用掉一万具尸骨神学家表示,天主教视死亡为神圣的事,死后将尸身献给上帝,象征无上的赞美,所以“人骨装饰品”不值得大惊小怪。人骨教堂很小,10分钟已可走完。但那别出心裁的人骨艺术,却不由得让人驻足细赏。

中午回布拉格途经越南人开的市场,(规模比华沙GD小,性质差不多)吃了米粉做的面。100克朗一碗。(5€)

捷克------火药塔

火药塔,建于1475年,是布拉格旧城门之一, 布拉格城堡的火药塔与旧城广场的火药塔一样,原本是作为护城的要塞,16世纪,国王让术士在此研究炼金术,十七世纪时曾用来储藏火药,所以称做火药塔。登上65公尺的高塔,可远眺市区,体会布拉格百塔之城的风情。

★       捷克------瓦兹拉夫广场

来到布拉格第一个印象是地图上有众多个叫“瓦兹拉夫”的地方。对捷克人来说,也许“瓦兹拉夫”是一个挺吉祥的名字,或者说是一个代表着崇高志向,向往着干大事业的名字。捷克的国父就叫瓦兹拉夫,而捷克与斯洛伐克分家后的第一位捷克共和国总统也叫瓦兹拉夫,他的继任者还是叫瓦兹拉夫!至于历史上叫瓦兹拉夫的国王就更多了。所以,如果搞不清此瓦兹拉夫与彼瓦兹拉夫,就会把许多历史故事混淆起来。这也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差别。西方人如果喜欢一个人,就会把孩子名字与其同名。而中国人讲究“名讳”,伟人用过的名字,后人就再不敢用。

布拉格有两个著名广场(这也是布拉格牛气的地方,一般的城市有一个著名广场就不错了。)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景点就是瓦兹拉夫广场。来到这个广场,我们又犯糊涂了。在一般概念中,广场的宽和长应该差不多。可是瓦兹拉夫广场宽只有60米,长却有750米,如果不是事先看过地图,我们一定不敢确定这条看上去像一条大街的地方,就是我们要找的“广场”。这个所谓的广场,怎么看都像一条大街。

瓦兹拉夫广场第二个特点是它独具的地势。世界上著名的广场一般都是地势平坦,而瓦兹拉夫广场却是建在一个大斜坡上。坡顶是国家博物馆。馆前是一尊捷克国父瓦兹拉夫威武的戎装雕像。站在雕像的基座前,拱起的高坡和巨大的雕像,环视脚下的广场,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君临天下”的气势。广场四周的建筑和中央的花坛都非常悦目。只是这么俯瞰瓦兹拉夫广场一眼,就让我们觉得这座城市的魅力。

★捷克布拉格超市------因为游得过晚有点饿也想领略一下国外超市的魅力。在宾馆附近有一中等的超市,生活用品应有尽有。我们选择了2只普通面包4只牛角面包、6只番茄、2包熟火腿、3瓶750克啤酒,花费了147克朗。性价比太实惠了。(100€=2470克朗左右)

欧洲之行七------奥地利----维也纳

出捷克到奥地利的公路路面真是不敢恭维,一路颠簸大约有20公里,后来司机聪明,把车转入了乡村公路,虽然来回只有二车道,路面也算平整,但是歪打正着,能够看到捷克的乡村风光,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看过电影《茜茜公主》,弗兰茨皇帝和茜茜公主之间的爱情可能是19世纪欧洲王室中最凄美的故事了,影片中,少女茜茜清新活泼,皇后茜茜高贵典雅,气质宛若天成,特别是她那迷人的微笑,多少年过去了,茜茜公主这部影片至今仍受到我的喜爱。

终于如我所愿,有机会到茜茜公主国家走一朝。

维也纳在奥地利东北角阿尔卑斯山北,多瑙河右岸,城市历史可以追溯到1800年以前,原是个古老的村落。公元前400年,凯尔特人迁徙至此,并将这一带命名为“维都尼亚”,维也纳由此得名。公元1100年,巴奔堡家族在此建造了第一座城堡。1137年,维也纳第一次作为城市出现在历史书上,同时在政治.经济上得到发展。15世纪以后,维也纳成为罗马帝国的首都和欧洲政治经济的中心。18世纪时玛利亚.特蕾西亚母子当政,积极推动改革,带来了社会的进步和艺术的繁荣。19世纪后,维也纳一直是欧洲大帝国----奥匈帝国的首都。1918年,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二次大战后,作为德国的仆从国,维也纳也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1955年,四个占领国在维也纳美泉宫签订了《国家条约》,独立.中立的奥地利诞生,维也纳开始重建,逐渐恢复了昔日的辉煌。

皇帝----弗兰兹.约瑟夫一世

皇后----伊丽莎白.茜茜

★这里有漂亮施华洛世奇(SWAROVSKI)品牌专卖店,在上海因为税收的关系,施华洛世奇价钱很贵。有机会到产地看一看,收获不小。

 

欧洲之行八——匈牙利----布达佩斯

我们到达那天正好是8月20号,也恰巧是匈牙利的国庆日,可能因为是首都,所以看起来很热闹,在国外很少看到那么多警察一起出现,因为国庆,布达佩斯的警察也在各主要路口站岗,封路,为此大奔车在城里逛了几圈,才进入了宾馆。还好在捷克购得一堆食品,(匈牙利国庆,商店都提早关门了)宾馆离开多瑙河不远,对付一顿晚餐,我们俩到多瑙河看烟火。晚上8点,多瑙河的天空上演了一场美丽的烟火表演照亮蓝色多瑙河的夜空。

第二天,一直是凉爽的匈牙利,因为国庆的到来,热情似火的气温也随之上升,气温达37°,给我们的潇洒游带来不小麻烦。

 

布达佩斯是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原是隔河相望的两个城市,1872年布达+佩斯+城堡山以北的老布达合并为布达佩斯。布达依山而建,群山环抱,布达城市历史悠久,早在200年以前,凯尔特人已在此定居。公元1世纪初,古罗马军队在此驻屯。佩斯城始建于公元3世纪初。1361年布达成为匈牙利都城。1541年,土耳其统治布达与佩斯150年之久。城市多次被毁,在二战中,布达佩斯遭到极大的破坏。

 

★匈牙利皇宫----建在布达城堡区南端。13世纪后期由贝拉四世创建。15世纪成为欧洲最辉煌的王宫之一。

 

★渔人堡----位于城堡山东端,因建在中世纪渔业市场和渔村的遗址上而得名。为新罗马式和哥特式混合建筑风格。塔楼高耸,石阶盘旋,回廊复道,造型别致优美。庭院中耸立匈牙利伊斯特万的骑马塑像。

 

★圣玛丽教堂----渔人堡相邻,位于城堡山,是匈牙利最古老建筑之一,13世纪中叶,由贝拉四世1235----1270年建,1470年马加什国王重建,因而也称马加什教堂。许多国王在此举行加冕礼。是一座哥特式建筑。在穹形尖顶的西大门两侧有一高一低不对称的两座锥形尖塔,其中带有彩色花纹的哥特式南塔,高达80米,是教堂外观最美丽的部分。

 

★国会大厦----位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侧的科苏特广场,紧依多瑙河。1880----1902年建。为一座新哥特式圆顶宫殿,也是欧洲罕见的古建筑之一。巍峨壮丽金碧辉煌,全长268米,最宽处123米,中央圆顶高96米,周围有达哥特式尖塔和22个小尖塔,在各梁托之间,有匈牙利国王名将和战士的88个雕像和242个表现民族寓言故事的雕像。

匈牙利人勇猛善战,周边的几个国家都曾经是匈牙利的领土,后来领土面积缩小后,仍有大批的匈牙利人住在那里,他们中有些人过的很苦,拿着外国的护照,却不能享受和当地居民同等的待遇,甚至在有些国家说匈牙利语都是违法的。可每年的国庆这一天他们才能真正感到回到祖国,回到族人的身边。

 

★回到华沙,几天都缓不过劲来,好像是有一点中暑了,冰的可乐、冰淇淋、西瓜、绿豆汤,内热太重了,乃至屁股上有热疮、牙肉红肿、喉咙痛。匈牙利太“匈”了。整整休息了10天。

★        蠢蠢欲动两人又找地方玩。“小试牛刀单飞”,两人坐130公交车再到夏宫深度游。

l  买好3.60来回4张郊区车票;

l  上车后不敢检票,怕弄不好,票子作废,这时“中式波兰语”发挥作用,找一个“波兰老太”帮忙,一张票子检票成功,第二张自己来,50分钟到终点;

l  说是车站对面就是夏宫,幸亏以前来过,不然是找不到的,国外的景点不像中国景点很醒目,在那里,放眼看去,一片街道,酒吧,景点隐藏在街道后面,靠记忆,没有走冤枉路;

l  为了进入夏宫中的皇宫,找不到买票的地方,反正到了就是逛,前花园,后花园都去了,就是没有看到买票的。又开始发挥“中式波兰语”连说带比划,来回了好几趟,终于顺利买到20元一张门票。太有趣了,权当是玩了;

l  买到了票子,找不到进口处,好笑啊,我们二人算是老出差了,碰到新问题了,再找“波太”,在一个不起眼的边门处,有一个楼梯,进口处在地下室。太隐蔽了,有点像我们电影地道战的入口。

l  再乘130回,“牛刀小试单飞成功”。

l  到bluecity“腐败”了一顿西餐。

 

与老公约定,明年再游。

 

 

有关资料介绍参考了《走遍全球》《典藏欧洲》《旅游介绍》。